农妇山泉有点田 - 分卷阅读270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不过对于现在的周而言,齐家山什么都好,就缺一样东西。

    功名。

    封建社会虽然被称为皇权社会,但实际上却是“为与士大夫治天”。士族,才是庞大的统治阶级的构成基础。而想要这个阶层,最简便也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培养一个乃至一批读书人,这才能够奠定一个家族不倒的基。

    究其本,是因为这个时代,平百姓的日不好过。商业不发达的封建时代,农业就是税收的最大来源。所以赋税一直不低,而在国法所规定的正税之外,还有各摊派。

    且除了纳税之外,年满十六岁成丁的男,便要承担官府临时征召的各徭役,去运粮草、修河之类的事,战时还会被征伍。

    但是,一旦考取功名,哪怕只是最低一等的秀才,也就有了免税和免役的资格!

    当然,不是免税还是免役,都是有规定的。秀才可免多少,举人可免多少。但实际上,落到执行的时候,大家都是士族,除了自己还有无数亲友需要庇护,本不可能真的照规矩来。

    尤其是举人往上,一县之通常也就只有几个人,势力之大就连县太爷也不能抗,谁敢去找他收税?所以就有无数亲友或者非亲友,携带着自家的田土来投,宁可让地契写上另一个人的名字,也要免税免役。

    其实也正是因为士大夫阶层免除赋税,才会导致平民百姓的日过不去。毕竟农耕社会,就算世家大族也讲究个“耕读传家”。当然,他们不会自己去耕作,只会购买许多的土地,然后养上一批佃

    大量的土地被富家兼并,从此不需纳税,但国库的钱却不能减少,怎么办?只好把这些本来是士族应该缴纳的赋税摊派去。

    当然,周不是担心税,以他们家的收,税收本不会成为负担。徭役也完全可以捐银抵过。

    站在历史的岔路上,她可以清晰的看见未来的模样,所以周很清楚,普通人的日过不去,比土地兼并更一层的原因是生产力和生产资料的不足。

    如果地里的产量到每年都有剩余,本吃不完的程度,那就不会有人饿肚了。那时候粮价会自然而然的降低,士族就不会抓着土地所有权不放,因为土地不能再带给他们回报,而免税的政策也会名存实亡。

    然后,就像她所经历过的社会那样,大量的粮使得一分人能够从耕作生产之来,从事其他职业,然后手工业和工业迅速发展,商业也随之繁荣,成为税收的主要来源,到最后,地不但不需要税,甚至还可以领补贴。

    到那个时候,也许阶层还在,社会矛盾还在,但至少不会动不动就有人冻死饿死。

    所以归到底,还是要提产量。

    这并不是很多人想象的漫的发展过程,而是短时间就可以实现的。因为虽然从封建社会走到社会主义社会用了几千年,但从老百姓吃不饱饭到取消农业税,也不过三四十年间。

    当然,只靠周力,要在这么短时间得到成果是不可能的。所以在拿初步的结果之后,她会将此事上报朝廷,举全国之力来支持这件事。有生之年,或可看到那一日。

    但那一切的前提,却是她能够安安稳稳的保持现在的状态。

    可是对现阶段的齐家而言,家里没有读书人,到底还是无的浮木,说不定哪一天偌大家业就都只能拱手让人了。

    他们现在能够站稳脚跟,是因为温泉山房的存在,是因为四位先生在这里修书,更重要的是昌平侯宣斌的关照。但别人的关照千好万好,还是不如自己有。

    当然,自家就那么几个人,要立时三刻就考个秀才举人来,本就不现实。石就不必提了,要等小七斤大考取功名,就算他是天才神通,那也得是十年之后的事了。

    周只能寄望于培养万山村自己的读书人。反正大家都姓齐,属于同一个宗族,培养了人才,自然也会倒回来庇护整个万山村。

    至于到时候又会产生什么矛盾,那就是之后的事了。

    在万山村如今正在学堂上学的适龄儿童之,倒是有那么几个聪明的。大抵是因为齐家山这里引了太多士过来,也算得上文风鼎盛,受到影响,小孩们对读书也有了更多的向往,所以学习都很用功。大一些的孩心浮了,估计很难取得成就,几个小的却很有慧

    冬叔家的小宝就是其之一。这个周当初看着他生、大的孩,也已经开始上学了,而且得到了私塾里几位夫的一致赞誉。不光是周,全村人都对这几个孩寄予厚望,平日里送吃送喝不算什么,过年还会专门给他们包大红包。

    不过读书是个投资回报率,但明显投资期限很的事,考士的要十年寒窗,考个秀才虽然没那么麻烦,但估计怎么也要十五六岁才行,同样是一段漫的时间。

    周只能祈祷在这期间不要有太大的变故。

    还是崛起太快,基不足啊!

    她有一次甚至开玩笑地对石,“要不你现在开始读书,争取考个功名来?”

    结果石居然当了真,狠看了几天书。但他已经是个成年人,很多想法都固定了。又不是苏洵那书香世家,还能收了心回去大晚成,最后无奈的承认自己本不是这块材料。

    不过总而言,除了这些担忧之外,归去园也好,齐家山也好,一切都在正轨上,就班的往前发展。

    光似箭,岁月如梭,转就到了永嘉二十年。

    历时六年的,在数次修订之后,终于定稿。

    这一天,整个齐家山这一片都陷了陷腾之,无数人奔走相告,举杯相庆。因为这书能够编成,不光是几位先生之力,在这里的每一个士,几乎都在其过力!

    而且他们还有一不好说来的心思:这书他们参与编订,自然吃得很透,往后如果真的用作了科考的标准,他们这些人跟其他考生比起来,自然也就备了大的优势。

    士大夫阶层是个非常庞大的群,跟任何一个松散的群一样,也有各各样的矛盾。就算同样研儒家经典,也能够分成各个不同的学派,其有些彼此互相印证合,那倒也罢了,但还有一些简直南辕北辙,天生就注定了要对立。

    从古至今,学派之争也是非常严酷的。很多时候,为了能够推广自己的学派,文人们也会借助朝廷的力量。试想如果几方在朝官显贵在,甚至能够影响科举取士的方向和结果,天便也不得不学,自然可以将学派发扬光大。

    这样的学派,通常被称作显学。自董仲舒



ql请记住本站地址http://m.quanbl.com

添加书签

7.2日-文章不全,看不见下一页,看下说明-推荐谷歌浏览器

本站开启了加密功能,部分浏览器不显示第二页 请更换手机默认浏览器或者谷歌浏览器!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