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小女官 - 盛唐小女官 第70节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三娘暂且把这件事记在心里,并没有贸然去拜访这些留守家的将士妻眷,她已经仕为官,不能像以前一样想到什么就什么,一件事起了就得等收了尾再考虑其他。

    《德经》说“治大国若烹小鲜”,那么小的鱼儿,你多翻几次面就散架了,哪里还能好吃的菜?

    所以如果没能拿对应的解决方案来,最好不要贸然达政令,绝对不能施行“烦政”,今天一个想法、明天一个想法,得当地百姓连走路该先伸哪只脚都不晓得了。

    三娘带着郑莹在县城里转悠了一圈,地邀郑莹到自己家住,方便明儿赶早城去。

    三娘现在可是县里的官,郑莹自然没有拒绝她邀请的理。

    经过一天的相,郑莹已经初步了解了她们这位刚上任的郭少府:她遇到人是真能侃啊。

    甭遇到的是街摆摊的老妪,还是带着孩孀居的新寡妇人,她都能和别人说上半天。而且不遇到多唠叨的老人,她都能陪坐在旁听得津津有味,没有丝毫不耐烦。

    而且三娘记特别好,每走访完一家她都要检查一记录容,并且确指有偏差的地方当场让她改了。不愧是能考士的人!

    更让郑莹惊讶的是三娘边几个丫鬟都通文辞。

    据说她们从小跟在三娘边,三娘闲暇时便给她们开蒙,连府事都想替自家儿孙求娶她们来着。

    只是为首的绕梁年近二十仍不愿嫁,说是要一直跟在三娘边,以至于底的小丫鬟也都有样学样。

    三娘自己也才十四五岁,并没有太考虑这些事,自然是边人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郑莹本来觉得自己的想法太过特立独行,到了三娘家才知晓还有这么多志同合之人。

    她兴奋到有些睡不着。

    第二天三娘醒得很早,准备城门一开就城。见郑莹着两个黑圈过来,她愣了一,询问郑莹是不是没休息好。

    如果郑莹住这里反而不习惯的话,早上再过来其实也没问题的,她只是想趁着吃住在一起的机会和郑莹相互熟悉熟悉而已。

    郑莹忙:“没有,这里很好,我只是太兴了,夜里有些睡不着。”

    说到这里她眶已有些泛红。

    她阿耶从军去了,一直没回来,半消息都没有,周围人都说她爹说不定已经不在了。她娘没有儿,为了护着她大这些年不知遭了多少罪,落病。

    她小时候每日被堂兄们撵门给祖父送饭,曾侥幸被上任县令家的夫人闲暇时带在边教养,借着这样的好机会学会了写字算数。

    三娘听说郑莹还遇到这样一位好老师,不由追问:“那位教你识字算数的好心娘如今去哪儿了?”

    这样好的人,她真想结一二。

    郑莹抿了抿眶更红了。过了好一会,她才哽咽着说:“她已经不在了。”

    见左右没有旁人,郑莹才与她说起那位县令娘的过往。

    既然能识文断字,对方自然也是名门。

    只是名门也不一定命就好,这位县令娘就是命途多舛的那类人,她成亲后两次生产,生的孩都是没大就夭折了。

    她嫁的也是门当对的夫君,还是她表哥,两边婚前婚后都是一家人,倒不会说什么难听话,只是有商有量地询问她的意见,看要不要纳个人回来生了孩记到她名

    两次失去亲生骨,县令娘也有些心灰意冷,允了此事。

    夫君纳妾没几日,她正好看到了到县衙给老郑送饭的郑莹,觉得郑莹格外合她缘。许是于移作用,她把许多心血倾注在郑莹上,让郑莹每日在后衙多留一个时辰跟她识字。

    本来一切都好的,结果在庶满周岁的时候她又怀上了,最后竟死在产房里。

    有达三四年的师生谊在,当时郑莹哭得比谁都伤心。

    对县令来说,丧妻确实是件麻烦事,不过也只是一件麻烦事而已。

    正好他任期也快满了,很快便收拾收拾回家守丧一年等候新任命。时隔数年,对方说不定已经迎娶新人、儿女绕膝了。

    难产这事谁都不想的,县令也算不得什么过错,只是郑莹作为县令娘的学生,心总有许多不平。

    这场婚姻带给她老师什么呢?两次丧,丈夫纳妾,死于难产。

    明明知这一切怪不了任何人,她还是好难过啊。她不知自己鼓噪着的是什么样的绪,只觉得好似有一张大网铺天盖地地朝她笼罩过来,而她本不知该往哪里逃。

    她想什么,却不知晓该什么。

    直至去年她在崔县令面前了脸,她心才蹿微渺的火苗来:她如果也有能力奉养阿娘,是不是就不需要依仗别人了呢?只要她也争取到一份面的差使,她阿娘是不是就不用被人嘲笑没有儿了呢?

    当初三娘考士的消息传到蓝田县,郑莹心里的火苗登时蹿得更了。

    这几天知晓三娘要来蓝田县当县尉,她已经兴得辗转反侧了,更别提昨天听到三娘亲说接来让她事!

    三娘见郑莹说着说着已是泪满面,不由陪着她静静缅怀起那位即使自己满心伤痛依然待人那么好的县令娘

    若非有郑莹这个始终惦念着对方的学生在,可能连她这个蓝田县尉也不知曾有这么个人。

    等郑莹收拾好心,一行人便骑行。

    安在蓝田县北边,三娘来时便是从灞桥发,今儿决定先往北走,先去受一有名的“名利路”。

    只要是南边来的信件,那可都要通过蓝田县这几个驿馆传递,蓝田县的百姓最常被征召起来的活就是修路和邮传,三娘沿着官往南走,一路上便遇到一拨送信的驿使。

    三娘顺便把自己捎带来的信给了对方,托对方帮忙送往安。

    得知三娘是新来的县尉,驿使自然恭恭敬敬答应。只是继续赶路的时候忍不住在心里嘀咕:他们这位郭少府年纪可真小啊。

    人和人可真不一样!

    三娘到最近的驿馆歇了歇脚,与守着驿馆的老吏唠了唠家常,没一会就吃上了今年新的杏脯。

    蓝田县的大杏得特别好,丰收时满树都是黄澄澄的果,吃也吃不完,卖也卖不掉,烂在树上怪可惜的,手巧的人家便成杏脯去安的酒楼茶肆里兜售,也算是一门小营生。

    只是卖不卖得去得看运气罢了,有时候碰上不好说话的伙计直接就把他们赶走了。

    人家安城的曲江池便有那么多杏树,何必舍近求远买你蓝田县的杏或者杏脯。

    三娘尝了几块,觉得味极好,清甜泽上佳,比她以前吃过的都要好,便问老吏哪些村大杏树最多。

    结果几乎村村都有。

    这也正常,再往南走可就全是山了,靠近山的地方树就多,何况蓝田县背靠的还是有着



ql请记住本站地址http://m.quanbl.com
【1】【2】

添加书签

7.2日-文章不全,看不见下一页,看下说明-推荐谷歌浏览器

本站开启了加密功能,部分浏览器不显示第二页 请更换手机默认浏览器或者谷歌浏览器!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